“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宽宽光影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FactoryListSimple}} 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1.20-1953.2.2),是解放后由上海的8家私营电影公司组建的国营电影制片厂。 这8…”)
 
Kk讨论 | 贡献
 
第9行: 第9行:


1952年1月20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与其他6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改组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下设3个摄影厂。第一摄影厂在漕溪北路595号,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二摄影厂在斜土路2570号,现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三摄影厂在大木桥路41、42号,原是国泰和大同的厂址,现为[[上海电影附属厂]]以及上影厂的宿舍。
1952年1月20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与其他6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改组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下设3个摄影厂。第一摄影厂在漕溪北路595号,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二摄影厂在斜土路2570号,现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三摄影厂在大木桥路41、42号,原是国泰和大同的厂址,现为[[上海电影附属厂]]以及上影厂的宿舍。
1952年2月,[[齐闻韶]]、[[马国亮]]、[[舒适]]、[[刘琼]]、[[杨华]]、[[沈寂]]、[[狄梵]]、[[白沉]]、[[蒋伟]]9人从广州来沪,加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他们是1月10日与司马文森一起遭港英当局非法拘捕、驱逐的。


1953年2月2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名,由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双重领导。厂长于伶。合并后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汇集了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多达2000多人。
1953年2月2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名,由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双重领导。厂长于伶。合并后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汇集了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多达2000多人。

2021年6月29日 (二) 17:56的最新版本

中国电影制片厂目录
中国大陆电影制片厂
 北影  长影  上影  八一厂 儿影  新影  西影
 峨影  珠影  潇湘厂 青年厂 天津厂 天山厂 内蒙厂
 南京厂 广西厂 浙江厂 福建厂 河南厂 龙江厂 山西厂
 安徽厂 山东厂 云南厂 湖北厂 辽宁厂 河北厂 江西厂
中国大陆电影制片厂(历史)
 东影  天马  海燕  江南  新疆厂 南宁厂 昆明厂
 武汉厂 湖南厂 江苏厂
 昆仑  文华  国泰  长江  大中华 大光明 大同
 华光  中电  上海联合  长江昆仑  五彩工场
中国香港电影制片厂
 长城  新联  鸿图  繁华  金声  大鹏

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1.20-1953.2.2),是解放后由上海的8家私营电影公司组建的国营电影制片厂。

这8家私营电影公司是长江影业公司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由香港迁上海)、大中华影业公司(由香港迁上海)、华光影片公司

历史沿革

1951年9月1日,长江影业公司和昆仑影业公司合并,成立国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叶以群任厂长。

1952年1月20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与其他6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改组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下设3个摄影厂。第一摄影厂在漕溪北路595号,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二摄影厂在斜土路2570号,现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厂址。第三摄影厂在大木桥路41、42号,原是国泰和大同的厂址,现为上海电影附属厂以及上影厂的宿舍。

1952年2月,齐闻韶马国亮舒适刘琼杨华沈寂狄梵白沉蒋伟9人从广州来沪,加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他们是1月10日与司马文森一起遭港英当局非法拘捕、驱逐的。

1953年2月2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名,由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双重领导。厂长于伶。合并后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汇集了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多达2000多人。

影片目录

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存在的一年多时间中,没有新开拍影片,只继续进行了一些未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

参考资料